主题词:经济 工资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我国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开始影响到劳动力供应状况,引发了是否引进外劳的猜测。很多媒体对此还普遍认为,我国即将出现“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的态势。
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是个值得肯定的趋势。2012年,沿海郊区的外资制造业调研表明,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有上千人的用工规模,在该郊区投资和发展的历史均在15-20年间,大部分产品品牌在亚太地区还有一定的知名度,单一产品的供应能力往往处在全球同类产品排行的前5位。如果没有汇率波动因素、如果劳动力的工资诉求能维持原状,企业主的日子会非常好过,投资地几乎是掘金的天堂。简而言之,“人口红利”就是其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
汇率波动和劳动力工资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原来,这些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良好表现导致了国际货币市场纷纷看好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约从7:1 开始逐年攀升至6.3:1,这样的攀升幅度可以“吃掉”笔者调研的这些企业70%以上的利润。但是,人民币汇率走高的趋势这些企业是知道的,当地外贸部门每年也负责将汇率研判的结论告知这些企业主及其合作银行。在笔者看来,企业要么转行、要么升级,没有其他生存良方。但企业主们认为,转行风险太大、升级代价太高,其普遍接受的生存手段是扩大生产规模(自然要多招工、多用地)、压制工资诉求以及认领出口退税,而退税额的增加也要建立在扩大出口规模的基础之上。
这些企业也需要熟练劳动力,但只是希望政府劳动部门培训好职业技术人才以供其使用;至于劳动力在工作之余所需要的居住环境、文化设施、继续教育等配套条件,企业主们则认为是政府的事。根据近年积累的统计数据分析,工资、税收贡献和社会责任担当都处在较低水平,但占地面积最大、能耗也是最高。类似的企业还不断传出“用工荒”的消息,并在每年春节之后到火车站上演“高薪招工”的场景。可是,“高薪”的标准是多少呢?总体感觉是“糊口尚可、难以养家”。如泥瓦工3000元、制鞋工2500元、饭店服务员2200元……如此月薪,在沿海发达城市能有多少节余?
所以,很容易理解农民工们“用脚投票”,也就是主动抛弃这些“盘剥人口红利”又不愿意转行、升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东南沿海地区加以挽留的价值不大。如果它们实在没有能力自主实现 “转型发展”,那么,“关停并转”、“腾笼换鸟”就是必然趋势,同时也符合国际劳工环境治理发展方向。有意思的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等东盟成员国的政府劳工机构,所提出的2013年制造业工资指导标准线均有大幅度提升,甚至,一些舆论还提出了防止“血汗工厂”转移到当地的意见。
因此,“关停并转”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是解放思想的结构性选择,至少我们可以挤干东部沿海地区所谓“用工荒”的水分。而被东部沿海地区 “腾笼换鸟”的制造类企业 (哪怕是曾经的龙头企业),也不值得中西部地区引进。否则,只会出现劳动力需求“结构性失衡”的平面转移。事实上,我国中西部地区也不是被动接受产业次第转移(配以劳动力工资递减)的平面区域,专业市场发育、高科技领军产业、新型城市群服务业等新兴劳动力需求结构正在形成。这才是职能部门必须加以高度重视的战略性课题,处理得当自然会有助于人口红利的“结构性选择”。